查看原文
其他

牢记嘱托向前行!邓小平与华中师范大学



2023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119周年诞辰2023年10月2日华中师范大学将迎来120周年华诞


邓小平同志是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我校前身之一)并于1985年亲笔题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名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深切缅怀伟人共同追忆峥嵘岁月 一起奔赴未来
邓小平与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革命烽火中创办的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它的历史虽然不到5年,但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都占有光辉的一页。中原大学的教育学院便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


1948年6月24日晚,开封第一次解放时,287名青年学生同解放军一起撤离开封,奔向豫西解放区。6月29日,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系主任嵇文甫和经济系系主任王毅斋以及罗绳武、李俊甫等79人率先抵达豫西解放区宝丰县7月9日,开封学生287人也抵达宝丰县。


1948年7月底,邓小平、陈毅、李达等在宝丰讨论成立中原大学事宜


经中央批准,7月10日,中原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由陈毅、张际春、刘子久、嵇文甫、王毅斋、张柏园、罗绳武7人组成。7月29日,晋察冀南下干部郭步云、安愚等13人来校任教。校部正式成立了教务、注册、秘书、总务四科。学员分成三个大队,每队设队长1人,辅导员两人,辅导助理1人。1948年8月1日,在宝丰县商酒务镇张家庄村,中原局、中原军区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会上,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


中原大学校徽


8月25日,中共中央从华东抽调73名干部到校,充实干部教师队伍。8月26 日,宣布刘子久负责学校党的工作,调时任北方大学教务长的张柏园为教务长,朱凡为副教务长。同一天,中原大学新闻系成立,校址设在解庄,陈克寒任系主任(兼),江涛为教务主任。


后来,随着革命形势和学校的发展,中原大学历经三次搬迁。1948年9月5日,中原大学由肖旗乡大白庄迁移至宝丰城内东大街文庙。10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组建了中原大学的第一届领导班子。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任校长,著名新闻工作者、哲学家潘梓年任副校长。学校设有行政系、财经系、文艺系、新闻系、医务系共五个系。11月12日,学校建立了开封分校。学校的各项工作也都全面开展起来,全校共有17个大队2194名学生。


1948年10月,开封二次解放。10月26日,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中共中央中原局又作出了中原大学搬迁开封到河南大学办学的决策。中原大学迁到开封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充实了行政机构,健全了党团组织,扩大了办学规模。


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中原大学奉命派部分干部随军南下,参加武汉市文教接管工作,并为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做准备。中原人民政府南迁武汉后,属于中原人民政府领导的中原大学,也于1949年8月12日至17日,在潘梓年副校长的率领下迁至武汉。学校南迁武汉后,中原大学经中南局批准,开始扩大组织编制。1950年8月3日,中原大学隆重庆祝了建校两周年。


中原大学两周年校庆,潘梓年在致词


1949年12月5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教育学院正式成立。1950年1月7日,政治学院成立。文艺、财经、教育、政治四所学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原大学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逐渐向学术化、专业化、正规化大学过渡。


当年报纸登载的毛主席题词和中原大学创办人照片


教育学院初成立时只有政治、历史两系。到1950年9 月,学院规模扩大,又增设了教育行政系、俄文系和一个文师班。教育学院是一所为中南地区培训、改造中等学校的政治、历史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学院,王自申任院长。


1950年3月15日,教育学院正式开学上课。社会科学概论、新民主主义教育、心理学、逻辑学为各系共修课程。各系讲座课程有苏联介绍、思想方法、时事政治。专业课方面,政治系设有中国政治、政治经济学、现代世界政治;历史系设有中国通史、中国近百年史和世界通史;教育行政系设有教育原理、教育行政、职工运动;俄文系设有俄文音读、会话、文法和翻译。


1950年5月,学院奉命办工农速成中学师资训练 , 为广州市、武汉市及教院实验工农速成中学训练师资,并筹办实验工农速成中学1所。工农速成中学,第一期招收学员120人。


至1950年8月,教育学院共有学员380人。1950年冬至1951年夏秋之交,入校的第二届学员近800人毕业,学员被分配至中南五省。


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王自申院长与部分教职工合影


1950年5月1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曾批转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一份电文,将中原大学更名为“中南人民大学”。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育部的这项决定一直没有能够付诸实施,也因此一直没有向师生公布这一消息。1951年8月,文艺学院、教育学院等先后独立出来,逐步发展成为正规化的大学,中原大学仅剩下财经学院和政法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分别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3年1月6日,中原大学被撤销。至此,中原大学光荣地完成了其历史使命,5年时间内培养出的14000余名干部,补充了战争时期的前方干部,也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选了大批急需的建设者,更为重要的是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撤销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名称,将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公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原大学校长潘梓年任主任委员,原私立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和原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自申任副主任委员,负责学校组建改革事宜。


从1951年8月16 日改制到秋季开学时,公立华中大学教师数量达到103 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6人;学生规模达到876人,其中本科学生321人,专科学生555人。


公立华中大学第一届学生会成立时,韦卓民校长与代表合影


邓小平求人才


1948年8月1日是解放军建军21周年纪念日,第二天,中原野战军在中原军区驻地北张庄召开盛大庆祝会,刘伯承司令员在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当前战斗任务时,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8月7日,学校开始上课。嵇文甫教授讲辩证唯物论,王毅斋教授讲社会科学概论,罗绳武教授讲社会发展史纲,刘国明教授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


中原大学创办初期,教员和懂教育的干部奇缺。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过问中原大学的办学情况,他建议,当务之急的办法是,除在中原解放区抽调干部外,还要求其他解放区支援。这样,由华东解放区抽调来的干部教员73人,由华北南下的干部教员130人分别在8月下旬到校,这极大缓解了中原大学的燃眉之急,也是中原大学由短期培训性质走向正规化办学的转折点。


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陈毅要准备淮海战役并组建华东军区,不能再兼任中原大学校长;参与中原大学创办的陈斐琴、刘子久本职工作繁重,也不能长期兼职。这种情况下,加强领导、扩充师资力量,就成了中原大学必须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1948年9月,邓小平同志赴河北省平山西柏坡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期间,多次专门找当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同志商量,希望中央出面,选派专职干部充实中原大学领导机构。正是在邓小平的不断要求下,中央研究决定,任命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华北大学副校长的范文澜为中原大学校长,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工作者、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为副校长,并从华北大学选派孟夫唐、刘介愚、梁维直、李光灿、林山、俞林、方衡等14名同志随同潘梓年南下到中原大学工作。范文澜是著名历史学家,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中央的这个决定,可以吸引和争取更多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奔中原大学。


1948年10月29日,潘梓年副校长、孟夫唐教务长及华北大学李光灿等24名同志来校,刘伯承司令员、刘子久副书记专门接见了这批干部,邓小平、陈毅此时已赴前线,未能参加这次接见。刘伯承司令员勉励来中原大学工作的同志们放手工作,尽快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随着干部和师资逐步到位,中原大学正式组建行政系、财经系、文艺系、新闻系、医务系共五个系,各项工作也全面开展起来,学校获得了迅速发展。1948年11月12日,学校建立了开封分校。11月27日第一、第二两个大队的169名学员毕业,除少数被分配至机关工作外,绝大部分或留校或参加中原大学新闻班。11月28日,学校成立第十七大队,全校共有学生2194名。


1948年11月,中原大学研究班学员毕业合影


正是因为人才荟萃,中原大学才有了超常规发展。1949年8月12日,中原大学迁至武昌并举行开学典礼,学员共2892人,分五个分部十九个大队,规模空前。按一般人的思维,中原大学作为特殊年代、特殊地点、特殊需要而产生的大学,是没有像样人才的。事实却是,中原大学人才荟萃,还辐射和延伸影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战线。


首先,动议和草创中原大学的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达、陈斐琴等,本身就是一群战功赫赫的儒将,他们或是战略家、理论家,或是诗人、文学家,或是党的宣传战线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就的领导者。


中原大学在校生欢送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


其次,在中原大学筹建过程中,奔赴而来的干部和教师也都是有名望的学者。1948年6月29日抵达的79人中,嵇文甫时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系主任,后来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也是郑州大学首任校长;王毅斋时任河南大学经济系系主任,1928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罗绳武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师从钱玄同、李大钊和鲁迅先生,时任河南大学副教授,著有《鲁迅在北师大》《民俗学之社会史的研究》《社会发展史纲》等;李俊甫时任河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曾为英国皇家学会成员李约瑟博士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提供大量宝贵资料。


1948年7月29日,从晋察冀地区南下的13名干部中,朱明远、安愚、郭步云、曹建章分别任中原大学的教务、注册、秘书、总务四科的科长。朱明远1955年至1958年曾任中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郭步云1937年就参加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和湖北省党史学会会长;曹建章当时是一位当过县长的老干部。


从其他解放区抽调和从国统区投奔而来的教师、学者很多,历史学家范文澜、“中共第一报人”潘梓年自不必多说,李光灿、林山、俞林、方衡、陈铁、田家农、何汉、陶军、崔嵬等,也都声名赫赫。文艺学院的院长崔嵬,后来主演电影《红旗谱》中的朱老忠一角,深入人心,他导演的电影《青春之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当时中原大学新闻系的教师中,陈克寒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文化部副部长等职;熊复是党中央机关刊物《红旗》的总编辑;李普是新华社和中国新闻摄影界的台柱子之一,曾任新华社副社长等职,他们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邓小平题写校名


1985年是华中师范大学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8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11月20日,82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邓小平同志为高校题写校名不多,那他为什么要为华中师范大学题写校名呢?


1984年初,当时的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示,决定编写《中原大学校史》。由于中原大学在中国教育史、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家教委非常重视。考虑到当时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是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中原大学有一批老干部、老专家仍在该校发挥余热,国家教委主张《中原大学校史》由华中师范大学组织编写。3月26日,国家教委发出《关于编写〈中原大学校史〉的通知》,《通知》明确指出,“建议由华中师范大学陶军顾问担任主编,在编委会和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对全书的编选和定稿工作全权负责,同时接受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国家教委点名让从学校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的陶军教授负责这个任务,是因为陶军教授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又在中原解放区和中原大学工作。在华中师范学院工作期间,他于1981年至1983年任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国际问题研究专家。因此,由他来承担这个任务确为不二人选。陶军教授接受这个任务后高度重视,他“点将”当时学报编辑部的宋才发和教务处的张启社等与他一起组成编写组。


编写组成立后,马上进行前期的收集资料和采访工作,他们北上南下,走访了大量在中原解放区和中原大学工作、学习过的老同志,如赵毅敏、熊复、杜润生等,翻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初稿完成后又反复修改,两易其稿。1985年6月受学校指派,宋才发、张启社二位老师将《中原大学校史》定稿送到北京,请邓小平同志审阅。由于中原大学是邓小平同志在1948年同刘伯承、陈毅等一起创办的,也是他一生中唯一参与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他与中原大学的感情非常深厚。所以,邓小平很快看完了书稿,他认为,书稿写得不错,可以出版。他还认为,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校史,更是我党我军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他还就该书的照片的选用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选用1984年长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中的照片。


1985年8月15日,华中师范大学党委、行政负责人听取宋才发老师关于《中原大学校史》编写工作的汇报以及邓小平同志对出版该书的意见。在听取了宋老师的汇报后,章开沅校长建议应该派人到北京去,争取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章校长的建议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7月16日,学校办公室草拟了《关于请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同志题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名的信》,在请示湖北省委、国家教委后,学校于8月24日正式行文。8月25日,宋才发老师代表学校一万余名师生的心愿赴北京,向中央办公厅、中央顾问委员会小平同志办公室呈递了学校的请求。参与过中原大学创办过程的一些老领导,如赵毅敏、熊复等也非常关心此事。但由于当时中央正筹备召开全国代表会议,题写校名一事暂时被搁置。中央办公厅、中央顾问委员会对此事也极为关注。中央秘书局、中央顾问委员会负责人分别接见了宋才发老师,邓小平同志的秘书还专门在电话中向宋才发老师“透露”:小平同志最近很忙,放在他桌上的东西都没有翻动过。中央对小平、陈云、耀邦同志的题词、题签控制较紧。小平同志之前还没有为一所师范大学题写过校名。


当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闭幕之后,1985年11月20日,邓小平同志再次翻看了《中原大学校史》书稿和华中师范大学请求题写校名的报告,他欣然挥毫写下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竖式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于次日就邓小平同志题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名发文:“华师校长办公室:现将小平同志1985年11月20日为你们题写的‘华中师范大学’送去,请查收。请不要发消息,不要登报宣扬。”并于23日专门送达湖北省委办公厅转我校党委办公室。


邓小平题写的学校校名


邓小平同志给华师题写校名了,喜讯很快传遍了学校的每个角落,师生都为此兴高采烈。但由于中央有要求,学校只得在校内学习宣传,让大家表达喜悦之情。11月30日,学校分别召开了校领导、老同志代表、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座谈会,大家都表示以小平同志题写校名为动力,继承革命传统,明确历史责任,万众一心,为把华师办成一流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百廿年春风化雨 弦歌不辍

我们追思伟人 传好接力棒

华中师范大学将继续踔厉奋发

发扬“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的精神

为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

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为建设教育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校史上的今天


▼华大历程||校史上的今天 邓小平


强烈推荐


B04、B11……为华师人打call!

B04、B11

请记住这些编号

动动小指头

为华师人打call

如果您还知道有更多的华师人上榜

请留言告诉我们

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


▼校党委书记夏立新《中国高等教育》撰文:

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8月15日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栏目

刊发了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

署名文章

《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大学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请向华师“云报到”!

国家大剧院,第三次点亮Tiankong之“光”!

来了!2023年入学攻略,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编辑:严羽彬 周艳芳

材料来源:《从昙华林到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简明读本》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版)

"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曹世生

审校:秦恒 钟文锐投稿邮箱:huadaguanwei@163.com
一起为华师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